当前位置主页 > 浙江资讯 >
热门搜索:

“浙江援青网”上线 讲述国家“聚宝盆”里的浙江故事

绍兴资讯网     发布时间:2019-06-05   
一张图,将穿梭荒漠的身影瞬间凝固;一段话,把跨越千里的“牵手”温暖记录;一篇文,带你走进援青干部人才眼中的国家“聚宝盆”……他们俯下身姿,架起一座浙江帮扶的桥梁;他们迈开步伐,串起工作的点点滴滴;这些都由“浙江援青网”一一记录。7月25日,由浙江对口支援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指挥部和浙江在线共同打造的“浙江援青网”正式上线。

开启援青宣传新窗口

2016年,浙江省选拔出30名第三批援青干部人才,奔赴地处国家“聚宝盆”柴达木盆地的海西州,肩负援青新使命。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浙江印记”被海西人所熟知,今年浙江省又选派3名干部赴海西州开展对口支援工作。据统计,自2010年以来,浙江省先后向对口支援地海西州选派了3批援青干部人才共88人。

为了让网友了解距离浙江2700公里外的青藏高原,有这么一支“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降标准”的浙江援青铁军,“浙江援青网” 应运而生。它以最接地气的内容、最有温度的记录,开启浙江省对口支援海西州工作新媒体宣传新窗口。

即日起,本网为你讲述创新务实的浙江人,从东海之滨到荒漠戈壁,在国家“聚宝盆”里发生的浙江故事。网站共设置“援青要闻”、“援青动态”、“援青风采”、“走进海西”四大板块。

汇聚援青一线好声音

高寒缺氧的高海拔气候,对于每一位援青干部人才来说都是个挑战。克服口干舌燥、头疼失眠的高原反应;度过零下20度的漫长冬季;绕过陡峭险峻的盘山公路……这些需克服的困难,都在“浙江援青网”真实记录,网友从中读到“浙江精神”在雪域高原传承延续。

乌兰县喇勇清说:“起初我还是个养殖专业户,优势并不是很明显。但在后来同援青的干部慢慢接触下,思路便打开了!”而如今,喇勇清的公司已经成为一体化的现代化农牧企业,是柴达木盆地农牧业龙头企业之一,他也荣获“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称号。

像这样的故事,在“浙江援青网”还有很多:援青好干部吴国平,解决了海西州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学生走不出去、好老师进不来的难题;浙江省体育局代表团率奥运冠军情系牧区孩子,走进海西州开展公益活动;援青干部们深入乡村开展扶贫政策宣讲和困难群众帮扶慰问,为百姓生计找出路;海西州乌兰县柯柯镇托海村村民喝上自来水后,对援青干部解决饮用水难题连叹“神奇”;海西州当地医生可通过浙江援建的远程医疗会诊系统,与浙大一院专家共同进行诊断;天峻、都兰和乌兰3县的游牧区,一千多户游牧民陆续从寒冷、潮湿的帐篷搬进温暖、亮敞的定居房,告别以往“一年四季一顶帐篷、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故事在此汇聚,力量在此迸发,浙青情缘,在续写中传遍青海湖畔……

展现海西“造血”好项目

“浙江印记”遍布海西州角角落落,实现了从刚开始的“输血”式援助,到“造血”式支援的有力转变。

而在“浙江援青网”,记录下了浩瀚广阔之地的神奇变化:这里,我们看到在援建项目的推进下,海西的红黑枸杞、福牛、藜麦等高品质、无公害、有特色的农牧产品,依靠浙商力量走出家门,农牧业发展跨上了新台阶;这里,我们看到浙江援建资金投入最多的单体项目海西州高级中学,校园环境优美、教学设施齐全,缓解了海西地区高中就学难、教学水平不高的问题。

不仅如此,“浙江援青网”上展示的浙江援建项目“昆仑梦工场”,成为格尔木市青年创业孵化器;浙江援青在德令哈的重点项目柯鲁柯农垦文化风情小镇,成为西北特色旅游文化小镇。在浙江援青干部的鼓励下,如今当地近百余家企业和商户开展了电子商务业务,每天都有不下百件的特色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马海麟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把家乡农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索南木道尔吉注重品牌化建设,发展规模化养殖,搭乘援建的东风,生意越来越好。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近年来,浙江在对口支援上更加重视“造血”项目和专业技术人才培育,源源不断地向海西输送了一批批“造血”好项目,激发海西州持续发展的内生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