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绍兴资讯 >
热门搜索:

中国因他才有了自己的气象预报

绍兴资讯网     发布时间:2021-10-31   
  东关街道西大木桥头的竺可桢故居,是一座面临市河、坐南朝北的典型绍兴水乡民居。昨天上午,记者来到这二层小楼,楼内一张张带着年轮的图片、一本本陈旧且珍贵的日记、一份份撰写的科学论著……无不彰显着竺可桢先生向学为国的辉煌一生。

  竺可桢从小就十分喜爱学习。3岁就能识字,5岁已能识字千余,7岁那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毓菁学堂。“当时先生问同学们:‘什么最苦,什么最甜?’竺可桢站起来严肃地说:‘丧权辱国最苦,国家强盛最甜。’当时竺可桢13岁,小小年纪就有如此胸襟与抱负,实在令人佩服。”竺可桢故居的解说员指着故居里展示的一张张照片,给出了详细的解说。

  竺可桢还喜欢动脑筋。雨天,他会趴在窗前或蹲在屋门口看下雨。一次,他聚精会神地蹲在门口数着从房檐上滴下的雨滴,数着数着,突然发现门口的石板上有一排小坑,水滴落下来的时候正好落在坑里。他觉得奇怪,立即跑去向母亲请教。母亲告诉他,这就叫“水滴石穿”,那一个个小坑就是被雨水滴成的,别看一滴水没有什么厉害的,可日久天长就能把石板滴出一个小坑来。母亲循循善诱地教导他,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下去就会有所成就的。从此,“水滴石穿”这一格言成了竺可桢的座右铭,伴随着他从上虞的家乡小镇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

  竺可桢从青少年时代起,就确立了“科学救国”的志向。1918年,竺可桢获得哈佛大学气象学博士学位,留学回国后,他看到中国没有自己的气象站,气象预报和资料竟由各列强控制,便著文疾呼:“夫制气象图,乃一国政府之事,而劳外国教会之代谋亦大可耻也。”抗战爆发前的十余年间,他靠着水滴石穿的韧劲,不辞辛劳在全国各地建立了40多个气象站和100多个雨量观测站,初步奠定了中国自己的气象观测网。

  1937年抗战爆发,杭州危急,为了给国家保留一批知识精英,竺可桢毅然率领全体师生踏上西迁之路,横穿六省,行程2600公里,浙大也经历了四次迁徙。条件极其艰苦,但竺可桢每到一地,总不忘收集资料,开展科研。学生们都知道,他随身总带着四件宝:照相机、高度表、气温表和罗盘。71岁时,竺可桢还参加了南水北调考察队,登上海拔4000多米的阿坝高原,下到险峻的雅砻江峡谷。他严谨的学风深受广大学者推崇。

  竺可桢一生致力于气象学研究,为了新中国的气象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气象台——北极阁气象台;在河西走廊、海南岛、黄河峡谷、新疆吐鲁番等地考察,撰写无数科学论著,其中凝聚他毕生精力的《中国近五千年气候变迁的研究》更是引起了世界的轰动;38年里,他留下了800多万字的日记,内容涉及社会经济、气象物候、地理风土、科学史料,成为一笔科学研究领域的无价财富。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