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绍兴资讯 >
热门搜索:

我区以“三建三设”推动“贤师回乡 村塾涵风”的阵地建设

绍兴资讯网     发布时间:2020-09-04   
  “乡师文化”在上虞这片土地上已然积淀千载,有着无数“贤师”回归家乡,奉献智慧,服务乡里的记载。眼下,以“办有品质的活教育,打造湾区教育新高地”为目标,上虞积极传承“名士回乡”精神,开展“贤师回乡”活动。各乡镇也纷纷投入资金,建设和提升“青藤书屋”“乡风讲习所”、乡村少年宫等场所,为教师空余时间回乡发挥技艺特长、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提供适宜场所。

  “我们力争通过落实‘三建三设’,在三年内村村建成‘村塾’,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下移。”区教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贤师回乡村塾涵风”的重要内容,“三建三设”主要指建一个有地域乡风的书塾,建一个庋藏有序的书屋,建一个学练结合的讲习所;设一个聚贤纳才的工作室,设一个蓬勃朝气的少年宫,设一个寓教于乐的活动基地。

  在6500余名教师积极回到原籍报到,响应号召开展丰富活动之时, “村塾”的建设也正加快脚步。更为可喜的是,有一大批底蕴深厚的私塾经过重建、修缮和合理规划,将重新焕发光彩。

  “钱王祖训世繁昌,勤俭为基德兴彰。我辈传承贤念旨,清廉自律蓄扬光。”这是丰惠镇通明村人、实初集团实验中学教师钱世强在回乡参观“重启”后的墨庄时有感而发,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分享的其叔父所做的《钱氏家训吟》中的几句。

  上虞丰惠通明钱氏,书香门第,耕读人家。钱氏30世孙钱騋,与晚清名臣林则徐为同榜进士,交往甚厚,林则徐感动于钱氏的家风家训,亲笔题赠“墨莊”门匾,故有了“墨庄”之誉。悠长的文脉也让钱氏子孙重教重读,因而通明籍教师队伍庞大,在职及退休教师有百余人,可谓“教师村”。

  住在钱氏大宅朝西屋的钱宗善一家,在1990年曾荣获绍兴市政府颁发的“教育世家”称号。获此殊荣的家庭,必须一家三代都是教师。而钱宗善、俞丹凤夫妻是教师,他的父亲钱华卿,儿子钱建雄、女儿钱建英,女儿钱惠英和女婿陈彪也都是教师,一家7位人民教师。

  “贤师回乡”活动行至此处,就以通明小学教师为先锋,以众多“本土”教师为后盾,重启“墨庄”,开展起轰轰烈烈的“读钱氏家训,传耕读文化”活动。

  “我已是钱氏38世孙,家训‘不读书不入族’,可见此地尊师重教、耕读文化之深厚。‘贤师回乡’活动开展以来,各地的钱氏族人都非常关心书塾重修的进展。如果家乡有需要我们的地方,我们当然会尽力而为。”正如钱世强所说,“墨庄”重放异彩,乡师回归故里,钱氏老宅即将恢复昔日浓厚的书香气息,这不仅是当地村民的幸事,也是钱氏族人,特别是身为教师的钱氏后人的牵挂。

  经保护性修缮的钱氏老宅,设有文化展示中心,展示钱氏历史;立私塾体验区,开展诵读课堂;开顺德讲堂,传递乡师智慧。值得一提的是,钱氏家族有把肉奖励给爱读书的孩子的“三丁肉”“五丁肉”规矩,为此,修缮后的钱氏老宅特建“三丁书屋”,为每位乡师设立专柜,让当地孩子品味“百家”书香。

  春晖学堂是“贤师回乡”中又一处底蕴深厚的私塾,由著名乡贤陈春澜于1908年出资建造,是春晖中学的前身,俗称“小春晖”。后来,它被新学校代替了,再后来,它成了“文保”。留给人民的是一个美丽故事。

  “只有老师回来了,学堂才会有生机,故事就没有完。”当“贤师回乡”的东风吹来,村里迎来了不仅仅是小越籍教师,还有小越街道中学的所有教师。教师们回归村里,成立了生活即教育课题组,专门设立工作室,村校合作“复兴”春晖学堂,共同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时间表就此按下启动键。

  小越街道中学征得当地村委同意后,在学堂内专门辟出教室,开设“越贤讲坛”,诸如村里、街道里的乡贤事迹、村史镇志、榜样好事、家风故事、时事政治都被排进了课表中,由学校选派名师回乡团队定期为村民开讲授课,进一步引领当地村民以贤为镜,知乡史、树家风、晓国事。同时,学校还把乡情文化工作室“搬到”春晖学堂,用乡情文化研究为横山徐村开展“五星3A”示范村创建,开发乡村文旅资源提供智力支撑。

  “让贤师回乡,把学堂办进村里,让学校教育成果直接服务老百姓,我们责无旁贷,这也是延伸‘活教育’思想的题中之义。”小越街道中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将进一步激活“春晖学堂”育人功能,组织党员教师精心开设安全教育、乡情文化、素养提升、研学实践等系列拓展课程,为乡村治理贡献力量。

  正如区教体局相关负责人所说,乡土文化凋敝将导致农村文化“根”的丧失,知识分子在乡土文化保存与延续中曾经起着特殊作用,今天,教师将应肩负起特殊的文化使命。而如何进一步让贤师力量留得住、发挥得好,考验着各级基层组织的治理能力和水平。共同期待上虞贤师文化、乡贤文化烟火更旺。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