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绍兴资讯 >
热门搜索:

我行我“塑”12年后“限塑令”再升级

绍兴资讯网     发布时间:2020-06-12   

  2008年,我国开始实施“限塑令”。如今12年过去了,随着快递、外卖等行业的兴起,我们的日常生活依旧被塑料袋、塑料餐具等各种塑料制品所包围。

  针对塑料制品带来的“白色污染”,国家层面再出新政。今年1月,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这个被称为“限塑令”升级版的新政,能否真正让市民告别我行我“塑”?

  购物首选仍是塑料袋

  “限塑令”实施12年,大型超市、商场是最严格的执行者。超市塑料袋有偿使用,成了一种默认的规则。

  昨天,记者在柯桥一家超市采访时发现,消费者在自助结账机前购物结算时,往往习惯性选择添加购买塑料袋的选项,一般情况下小袋0.3元一只,大袋0.5元一只,均是可降解的塑料袋。“每次都忘记带袋子,买一个也不贵”,一位正在结算的市民这样说道。

  事实上,记者发现,除了小部分老年人习惯自带环保袋采购商品外,大部分市民为图方便省事还是宁可掏钱购买塑料袋。

  随后记者又走访了城区多家超市,发现在散装区域,免费提供的手撕袋使用量很大。少数没带购物袋的市民,甚至直接打起了手撕袋的主意。临近中午,两名在挑选水果的中年女子将挑好的桃子装进了一个手撕袋,随后又顺了几个手撕袋放进购物车。

  而在城区多家农贸市场里,一次性塑料袋的身影也是随处可见。

  “再给我多套个塑料袋”,在城区一家农贸市场里,一位刚买了河鲜的市民为防漏水要求摊主在包装外多加一个袋子。记者在走访中还发现,大部分农贸市场的摊位上,食品级本色塑料袋是“必需品”,对于经营户来说,只要顾客有需求,多给几个袋子也无可厚非。

  但在一些小型、偏远集贸市场里,红色、绿色的有色塑料袋依然有迹可循。这些塑料袋大部分不符合国家标准,一般都是用回收的废旧塑料制品重新加工的,并不能装食品。

  新兴行业成为用“塑”大户

  生活中不知道你是否有这样的体会,快递包裹开箱,一层一层拆开所带来的不只是惊喜,还有塑料垃圾。以往出现在大型家电家具中的空气囊、塑料泡沫等塑料制品,出现在玻璃杯、化妆水的包装上。过度包装的背后,充斥着无数的“白色垃圾”。

  柯桥一家销售饰品的网店负责人孙女士说,哪怕客户只是购买一对小小的耳钉,塑料包装袋、快递盒甚至是防护性的泡沫垫一样都不能少,“这样的快递包装方式确实挺浪费,但是如果为了环保只寄个小纸袋给顾客,怕他们觉得商家太敷衍而给差评”,孙女士无奈的说道。商家担心路途遥远商品损坏,包装仔细又是顾客的隐性要求,因此想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包装的使用并不容易。

  外卖行业同样是用“塑”大户。尽管美团、饿了么等多家大型平台已经推出“无需餐具”的选项,一些商户也主动使用环保的牛皮纸餐盒,但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在外卖行业中仍屡见不鲜。

  “饭菜用一个大的塑料盒装,赠送的汤和小菜,还需要分别用不同规格的塑料盒盛放,外包装还要用到塑料袋,这是店里一份外卖基本的包装配置,塑料制品的使用量确实很大。”据一家餐饮店负责人透露,订单多的时候,一天需要用到的塑料袋就要上千个,“一次性塑料制品到目前为止还是最实惠的包装选择,我们也需要考虑成本”。

  而这些使用过的一次性塑料餐盒往往被用来盛放垃圾或丢弃,造成大量浪费。

  全民参与让“限塑”成为习惯

  采访中,不少市民都认为,“限塑令”虽已实施多年,但现实生活中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量却有增无减,大家也普遍感觉塑料袋用习惯了。

  对此,绍兴文理学院生命科学院环境科学专业主任陈国和认为,2008年“限塑令”施行以来,从最初的轰轰烈烈到如今的偃旗息鼓,主要是因为塑料袋价廉又方便,其替代品少之又少,加之相关部门的监管并没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很难从源头上制止该类产品的生产和使用。

  而在今年1月初公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中,对禁止、限制使用的塑料制品有了详细规定:将分步骤、分领域禁止或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塑料制品、快递塑料包装等。

  对照《意见》相关内容,结合绍兴市“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区相关部门也已在行动。区市场监管局通过前期裕民农贸市场等7个农贸市场建立无纺布袋终端投放系统的基础上,今年将再在6个农贸市场投放,市民只要下载“食安柯桥”APP五天便可免费领取一只无纺布袋,“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进一步改变市民使用一次性塑料袋的习惯”,据区市场监管局市场科科长李建庆介绍,今年该局还将对农贸市场有色塑料袋的使用进行专项整治。

  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也将进一步开展精细化垃圾分类,通过回收利用使塑料制品“变废为宝”,进一步减少塑料污染。

  “要杜绝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在升级版‘限塑令’加持下,还要通过宣传教育转变公众的意识,在全社会共同努力、多管齐下,才能让‘限塑令’深入民心,不再我行我‘塑’”陈国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