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嵊州资讯 >
热门搜索:

记黄泽镇中学“非遗”传习社团活动

绍兴资讯网     发布时间:2019-04-03   
非遗扎根校园 绽放特色花朵

  “传承民间艺术,弘扬乡土文化”,优秀的乡土文化是一抔沃土,哺育世世代代的本土居民;让年轻一代“知乡史、懂乡情、记乡愁”,是学校教育义不容辞的文化使命。2017年8月,市教体局向全市中小学发出了“乡土文化进校园”的号召,黄泽镇中学的“越剧盔头”制作社团与“目连戏哑背疯”传习社团成为其中的一个榜样,黄泽镇中学作为“非遗文化进校园试点学校”,向全市推开,为大力弘扬嵊州特有的“乡土文化”助力添彩。

  早在2011年,黄泽镇中学就开始将黄泽本土的“非遗”文化引入校园,通过开展拓展课的形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非遗”传习的环境,至今已开设有“目连戏哑背疯”“越剧盔艺”“竹编工艺”“我爱唱越剧”等多种“非遗”拓展课程,“非遗”传习特色课程已经成为学校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目连戏曲,薪火传承

  目连戏是保存于民俗活动中的最古老剧种之一,起源于宗教故事“目连救母”,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戏祖”,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泽镇前良村的“哑背疯”是目连戏中的一个片段,因其独特的表演形式、悠久的历史传承,成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今,能够表演这出“哑背疯”的艺人基本上是老人,也没有新一代来传承,文化传承面临断代,极具乡土特色的表演形式面临失传的危机。

  为传习这种优秀的民间艺术,黄泽镇中学从2011年起将这项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非遗项目带进了校园,开始探索“非遗”传习文化之路。学校聘请黄泽目连戏传承人王林铨老先生担任非遗传习活动顾问,开设了“目连戏哑背疯”传习社团,组建了学生传习表演团,成功传习了这项“非遗”文化表演艺术。

  “哑背疯”顾名思义,是指一个“哑巴”背着一个“风瘫”,看似两人,实为一人。表演者穿戴定制的服饰,上半身表演一个“风瘫”的女子,下半身表演一个“哑巴”老人的腿脚。一人分饰两角,从服装穿戴到表演过程,难度很高。社团指导老师竺海莲刚接手时,这些“非遗”文化已只存留了几个能表演的老人而已,乐谱、歌词都失传了。竺老师带着传习社团的孩子们多次走访老艺人,了解这项表演的历史;听着老艺人们演唱的录音,重新谱曲、写词;跟着老艺人们手把手学穿戴、学化妆、学动作。从无到有,这项几经失传的“非遗”表演艺术终于重生。

  如今,“目连戏哑背疯”传习社团已经多次受邀参加展演,为人们重新展现这出别具乡土特色的艺术表演:2013年参加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电视台主办的“美丽非遗”晚会录制;后多次参加绍兴市“非遗”文化相关演出;2017年参加绍兴市文广局、嵊州市文广局和黄泽镇政府、黄泽前良村联合主办的国家级“非遗”目连戏专场汇报演出;2018年参加嵊州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小组、嵊州市文广局主办的“非遗薪传”表演。社团指导教师竺海莲还在2018年被评为“感动嵊州教育体育人物”。

  哑背疯表演生动而活泼、细致而精彩,这项“非遗”文化艺术就如同一粒种子,播种在校园的文化厚土中,在师生的心田里生根发芽。

  越剧盔头,文化魅力